精彩评论

另一种说法是七子饼茶起源于明代,当时民间普洱茶的生产并没有像今天这样规范,七位石匠得知了普洱茶的药用价值,开始在生产上进行专业研究,经过长期的实验和探索,他们品尝出了一种口味独特、色泽饱满的茶叶,便有了现今的七子饼茶。还有一种说法是七子饼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时期。▲ 七子饼茶的时代 黄印七子饼茶诞生于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作为七子饼时代的代表,见证了云南七子饼茶的历史。它不仅见证了云南七子饼茶的辉煌历程,更是现代拼配普洱茶工艺的鼻祖。▲ 黄印七子饼茶的代表 随着侨销茶的停产,中茶公司改名“七子饼茶”。

而“七子饼茶”之名,则源于每筒茶包含七块精美的圆饼。在1949年之前,茶山人习惯称其为“包圆茶”或“七子圆”,这一传统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七子饼茶的起源,背后蕴藏着多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种茶品的诞生与上税有关。在唐代,贸易逐渐兴起,茶马市应运而生。交易时,七张饼会捆扎在一起。七子饼茶是云南普洱茶的经典形态之一,其名称和形态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意义。本文将从清代茶法规定、制作工艺演变、文化象征及健康功效等方面展开分析,结合多部权威茶学著作的记载,揭示七子饼茶为何以‘七’为名,并探讨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七子饼茶的命名直接源于清代雍正年间制定的茶法。

饼茶早期叫“圆茶”,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称“饼茶”的,1957年勐海茶厂恢复七子圆茶并规模化生产,每个重357克,直径20厘米,中心厚度5厘米。边厚1厘米。并于1965年在全省启动用“云南七子饼茶(商标仍用中茶牌)”替代“中茶牌圆茶”。“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人们对云南七子饼茶地品评。据了解,云南七子饼茶最早出现于雍正年间,又称圆茶。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海茶厂生产的一种传统名茶,属于紧压茶。它是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外形酷似满月的圆饼茶,然后将7块每块重为357克的饼茶包装为1筒,故得名“七子饼茶”。

普洱饼茶通常是七饼为一筒。这一包装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 笋壳包装的七子饼茶 我们通常能看到这样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七子饼茶原先是从唐始由贸易而得来的,简称茶马市,交易的时候是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一共八张过数的。另外那张分离的饼做啥用?用来上税。一饼茶为357克。为了便于马帮的运输,圆茶被包装在竹笋叶中,每七片用竹皮线绑紧,形成“七子饼茶”。这种包装方式后来被广泛使用,称为“支”,大陆则称为“件”,通常一“件”包含84饼。 号级茶的划分 号级茶根据现存茶饼,大致可以分为清末民初(约1900-1920年)和时期(约1921-1949年)两大阶段。

△ 普洱茶的历史 七子饼茶,作为普洱茶的典型代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普洱茶,这一因普洱府而得名的茶饮,自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起便开始了其的旅程。在文书中,“普洱”这个地名首次出现,标志着普洱成为当时茶叶生产、加工、集散的重要中心。这里所产的蒸青、炒青、晒青团茶和散茶。

在明清时期,普洱茶的形态主要分为团茶和圆茶。明代以团茶为主,清代圆茶兴起并成为主流。这种演变不仅是因为圆茶更符合税引的便捷需求,更因为它在包装上的创新——每七圆为一筒,使得茶品的运输和销售更为高效。这一规定在雍正十三年被正式提准,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七子饼茶的重要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