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嘿哥们儿咱今天聊点实在的。提起普洱茶你肯定听说过“渥堆”但80年代那会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今天我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唠唠这其中的门道。别看现在茶圈里满天飞当年那可是真刀真枪的实践啊!
话说回来80年代那会儿咱们茶叶出口是个大生意。特别是对苏联普洱茶可是硬通货。可问题是传统普洱茶要“自然陈化”,得放个十年八年才有味道,这周期太长,哪跟得上外贸需求?
于是在1973年左右,昆明茶厂和勐海茶厂的师傅们就开始琢磨了。听说当时还是偷偷摸摸的,毕竟这可是“玩火”的事儿。你想想,传统普洱是“生茶”,讲究自然转化,这要是搞坏了可就砸了普洱的牌子!
简单说,渥堆就是给茶叶“人工催熟”。具体咋操作?我给你打个比方:
这过程就像蒸馒头,得掌握火候。湿了容易发霉,干了又转化不了。当年师傅们就是凭经验,看茶色、闻气味,这活儿比绣花还精细!
我记得有一次去茶厂,看见师傅们穿着雨鞋在茶堆里翻料,那场面,跟挖煤似的!茶叶堆得有半人高,里面温度能达到60多度,手伸进去能烫出泡来。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搞不好就成一堆“烂叶子”。当时失败率可不低,据说早期渥堆的茶,味道特别怪,有点像“酱油汤”。
说到这儿,你肯定好奇:80年代的渥堆茶到底是个啥味儿?去年我淘到一批82年的勐海熟茶,正好给你说说我的“实测报告”。
干茶 | 条索还清晰,但颜色黑褐,有点“油亮” |
汤色 | 栗红透亮,比现在的熟茶更“稳” |
香气 | 陈香突出,带点“药香”,没有现在熟茶的“堆味” |
口感 | 醇厚顺滑,回甘持久,茶汤里有股“木质香” |
说实话,这味道跟现在市面上的熟茶不太一样。现在的熟茶为了追求“醇厚”,渥堆时间更长堆味更重。而老茶呢?更“干净”,香气更丰富,喝起来有种“岁月沉淀”的感觉。
我有个朋友老王是老茶客。他当年在茶厂工作,亲身经历了渥堆工艺的改进。他跟我说:“最早那会儿,渥堆就是‘瞎猫碰死耗子’,全凭感觉。后来慢慢摸索,才知道不同山头的茶,渥堆时间得不一样。”
他还给我讲了个小故事:有一次,茶厂渥堆的茶发霉了全厂紧急动员,连夜翻堆。老王他们穿着雨衣,戴着口罩,在茶堆里一干就是一夜。第二天,那股霉味散了,但茶叶还是“糊”了,只能当废料处理。
你看,这就是80年代做茶的真实状态有成功,也有失败。
说到这儿,你可能有个疑问:现在很多熟茶喝起来都有股“堆味”,甚至有点“臭”,这是为啥?
这就像炒菜,火候大了就容易糊。渥堆也是一样,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就容易产生不好的气味。这也跟原料有关系。现在很多熟茶用的是“拼配料”品质参差不齐,自然会影响口感。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工艺也在进步。有些厂家开始注重“清洁化生产”渥堆环境更可控,熟茶的品质也越来越好。
回过头看,80年代的渥堆工艺,确实是个“伟大的发明”。它解决了普洱茶快速陈化的难题,让更多人喝上了好茶。
渥堆,不是简单的“弄脏茶叶”,而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让茶叶发生质的变化。这中间也有不少弯路。但正是这些实践和探索,才有了今天丰富多彩的普洱茶世界。
下次你喝熟茶的时候,不妨想想80年代那些茶人,他们是如何在摸索中前进的。这杯茶里,不仅有岁月的味道,还有匠人的心血。
好了今天就跟你唠到这儿。关于80年代普洱茶渥堆的事儿,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接着聊!😊
编辑:普洱茶-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biji.yanggu.tv/chachi/08283059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