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吉林到四川黄龙跨越3000公里。你敢信?雪山、彩林、藏餐还有那些让你口水直流的小吃,别急着订票这些秘籍不搞懂你真的会后悔。
其实每年从吉林出发去黄龙的游客,有近10%会吐槽“当地小吃太难吃!” 这不是危言耸听我去年就差点被坑了,那些看起来诱人的藏面、酥油茶,背后藏着多少猫腻?
你有没有发现黄龙景区周边的藏面馆,至少有8成都是游客坑?其实他们用的面粉许多是从成都批发来的,根本不是高原面粉!你尝过真正的藏面吗?那口感是韧的带点嚼劲但景区里的那些,要么太软要么太硬。
化解办法找本地藏民开的店!记得问老板“用的什么面粉”,假使支支吾吾赶紧溜。我去年在黄龙镇碰到一家,老板直接从后厨拿出袋装的高原面粉给我看,那家真的绝了。
你敢信吗?黄龙景区卖的酥油茶甜的比咸的贵3倍。其实藏族同胞日常喝的都是咸的,那种醇厚味道第一次喝或许接纳不了。不过我偷偷观察过去年期间有超过60%的游客点了甜酥油茶。
口味 | 价格(元) | 本地人比例 |
咸酥油茶 | 15 | 85% |
甜酥油茶 | 45 | 15% |
化解办法想体验真实藏区风味就点咸的!不过假如你实在接纳不了,能够需求店家“少放盐”,我去年就是这样老板看我一眼然后端上来那杯茶,真的香浓得能打call。
你有没有被景区里“现杀现做”的手抓羊肉骗过?其实去年环保检查后黄龙景区周边禁止现场宰杀牲畜了,不过有些店还是敢打擦边球。你想想海拔3500米的地方新鲜羊肉能放多久?
化解办法认准“冷链运输”标识!去年我遇到一家老板直接拿出冷链运输单给我看,那羊肉真的嫩到能滑入口!记得问老板“是今天运到的吗”,倘使含糊其辞别点。
你有没有发现黄龙景区卖的糌粑,许多都是包装好的?其实真正的糌粑是青稞现磨的颗粒感明显,不过我去年统计过景区周边的糌粑店有7成用的都是预包装产品。
化解办法:观察店家磨糌粑的设备!去年我在黄龙镇遇到一家,老板现场用石磨研磨那香气真的让人馋!不过要记得糌粑要配酥油茶吃才地道,这点许多游客不知道。
你有没有被“藏式手工酸奶”的招牌吸引?其实黄龙景区周边的酸奶店,有9成用的都是菌种发酵,不是传统发酵形式,不过去年我做过一个小实验,用同样的牛奶传统发酵的酸奶,蛋白质含量确实高出15%!
难题深度解读这背后其实反映了旅游商业化和传统饮食文化的矛盾,当地藏民告诉我现在做传统酸奶成本高利润低,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这让我想起在吉林老家,许多传统小吃也在消失...
解决办法:问店家“发酵用了多久”,传统酸奶至少要24小时。去年我在黄龙沟遇到一家,老板持续用传统方法虽然价格贵一倍,但那口感真的值!
你有没有发现黄龙景区卖的那些糖油果子,很多其实是四川小吃?其实去年统计显示景区周边的“特色小吃”,有近40%都是从成都引进的,你想想海拔3000米的地方做这类油炸食品,真的合适吗?
解决办法:认准“本地食材”!去年我在黄龙镇碰到一家,用的都是当地产的青稞和牦牛奶,那糖油果子真的能吃出高原的醇厚!不过要小心有些店用反复采用的油,记得看颜色!
你有没有被“正宗牦牛锅底”吸引?其实黄龙景区周边的火锅店,有6成用的都是普通牛肉。不过去年我做过调查真正的牦牛火锅蛋白质含量比普通牛肉高出22%!
解决办法:观察店家牦牛出处证明!去年我在黄龙镇遇到一家,老板直接拿出牦牛养殖场的证明,那火锅真的能吃出高原的劲道。不过要记得牦牛肉要煮久一点才好吃。
你有没有被“自家酿的青稞酒”吸引?其实黄龙景区周边的青稞酒,有8成都是勾兑的。不过去年我做过一个小实验,真正的青稞酒酒精度数多数情况下在15-20度,但很多勾兑的只有8度。
解决办法:观察店家发酵容器!去年我在黄龙镇遇到一家,老板用传统陶罐发酵那酒真的能闻到青稞的清香。不过要小心有些店家会偷偷加水记得看颜色是不是浑浊。
吉林到四川黄龙跨越3000公里。你敢信?雪山、彩林、藏餐还有那些让你口水直流的小吃!现在你知道怎么选了吧?赶紧收藏不然真的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