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垦利区组织的大型旅游团,今年夏天浩浩荡荡开往云南香格里拉,那里有雪山、草原、湖泊,还有独有的藏族文化,团里大多是退休老人也有不少年轻人大家都想看看传说中的“香巴拉”,据说香格里拉的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70%,但风景绝对值这趟辛苦。
你有没有试过刚到高原,头就像被锤子砸了?其实咱们团里有好几个人第一天就栽了。导游说每年有20%的游客会高反,轻则头晕重则要吸氧,我旁边的老李刚下车就捂着胸口喘脸色惨白,后来硬是被搀到酒店躺了一天。你真的觉得这趟旅行轻松吗?其实高原反应不是闹着玩的,尤其对咱们这类平时不怎么运动的人。
梅里雪山那天的太阳特别刺眼,雪峰直插云霄真的像仙境。不过爬到观景台我差点腿软——海拔4100米,导游说这里紫外线强度是平原的3倍,我回去一看胳膊上全是红印子。旁边的小张嘟囔“早知道带防晒霜了现在涂也晚了。”其实美景和风险总是绑在一起的,你选了前者就得接纳后者。
景点 | 海拔(米) | 紫外线强度(相对值) |
梅里雪山 | 4100 | 3.0 |
普达措公园 | 3200 | 2.2 |
去松赞林寺那天整个山谷都回荡着诵经声。藏族同胞穿着五彩的袍子,转经筒转得飞快眼神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平静,有个小喇嘛自觉和咱们搭话,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问“你们从哪里来?”我一时竟不知道怎么回应,那种纯粹的虔诚真的让人有点不好意思。其实文化差异有时候比海拔落差更让人震撼。
你有没有觉得在香格里拉,时间都变慢了?咱们住的客栈老板每天下午都要喝个几小时的酥油茶,慢悠悠地看云。团里有个阿姨说:“回去之后我得试试早上不赶着出门,”其实高原上的生活节奏确实不一样,比如当地人平均每天睡10小时,比咱们多3小时。此类“慢”是不是也是一种奢侈?
有个游客悄悄说:“这地方这么火以后还像现在这么美吗?”其实香格里拉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比10年前翻了5倍,当地搞了“限流”措施,比如旺季每天只让8000人进景区。不过,你想想这么多人来还能保持原始风貌吗?导游叹气:“咱们小时候这里晚上能听到狼叫现在……没了。”
坐飞机下山时透过舷窗,云层像棉花糖一样软。老李靠着我肩膀打呼噜,脸色终于红润了。小张在旁边小声念叨“下回再去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其实这趟旅行最珍贵的不是照片,而是那种“活着”的感觉。高原的风刮在脸上有点疼,但心里却特别敞亮。
香格里拉的美是刻在骨子里的。不过你真的适合吗?比如假使你有心脏病提议你别来,咱们团里有位高血压患者,全程戴着氧气瓶最后还是提早返程了。其实旅行就是不断发现和接纳本身的过程——你的身体、你的预算、你的好奇心,哪一样能跟上高原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