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种原石那闪着冷光的玩意儿,一上手就让人挪不开眼,价格动不动就让你心跳加速,但你知道多少内幕?今天咱不玩虚的实测+揭秘,让你闭眼也能挑到好货。
其实许多人以为冰种就是透到发亮,其实不然!市面上90%的人会踩坑只看透明度结果买回的要么是“干冰”没水头,要么是“水泡”没质感,我的一个朋友去年花了8万块,买了个“玻璃种”结果上手一摸,凉得像块冰疙瘩一点油润感都没有。
应对办法别只盯着透不透用手电打光看内部结构好的冰种应是“三分透七分润”,像泡过水的玉石温润不刺眼。
赌石圈里流行一句话“十赌九输一赌暴富”。但你知道为啥?因为90%的人赌的都是“表面功夫”!去年云南一个展会有个老板花20万赌一个冰种原石,开出来一看内部全是棉絮,血本无归。
应对办法别被表皮的“蟒带”忽悠,找有经验的师傅用专业工具敲击听声,好的冰种声音清脆像敲玻璃杯,而不是沉闷的“咚咚”声。
棉絮那白花花的玩意儿,许多人一看就躲。但你知道吗?适度的棉絮反而是冰种的特征!我见过一个满绿的冰种,棉絮分布均匀价格直接翻倍,不过棉絮过多确实作用价值尤其是集中在某一区域的“死棉”。
化解办法用10倍放大镜观察好的棉絮应是“活棉”,像云雾一样散开而不是硬邦邦的团块。
其实棉絮多少和价格的关系,就像股票里的“波动率”。棉絮少的冰种市场供不应求价格虚高;棉絮多的,又被嫌弃形成恶性循环。未来或许会有更多收藏家着手欣赏“带棉”的冰种,就像现在收藏界追捧的“雪花棉”一样。
你有没有发现去年冰种才2万一公斤,今年直接翻到5万?市场情绪在作祟!去年冲突原石进口断供价格飙升;今年一恢复,价格又跌回去了,我的一个客户去年囤了10公斤今年想卖,结果亏了3万。
化解办法:别追涨杀跌留意源头信息比如、新疆的矿区动态,比听市场谣言靠谱多了。
注胶那黑心商家的惯用伎俩!90%的注胶石用指甲刮一下,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胶水味,不过现在技术提升了有些注胶是无味的,但用手摸会感觉表面“黏糊糊”的,像涂了护手霜。
化解办法:用紫外线灯照一胶的地方会发蓝紫色,像验钞一样简单。
变种那是最让人头疼的。很多冰种买回来没多久,颜色就变淡质地变干,我见过一个客户把冰种放在车里暴晒结果一个月就“变种”了,价值直接缩水一半。
解决办法:远离高温别让太阳直射;定期泡水一周一次,像给玉石“喝水”保持水润。
小原石便宜大原石显档次,到底怎么选?数据说话:2022年统计小原石(1公斤以下)的平均利润率是35%,大原石(5公斤以上)只有20%。不过大原石假若出绿价值翻倍的或许性更高。
解决办法:预算少的买小原石“练手”;预算足的,能够赌一把大原石但最好找师傅切开前先“开窗”看看。
你有没有发现冰种原石上手盘玩,越盘越亮?物理原理:人的手部分泌的油脂会填充玉石表面的微小孔隙,形成一层保护膜。不过过度盘玩反而会让玉石“油腻腻”的,丧失冰清玉洁的感觉。
解决办法:适度盘玩一周盘一次就好,用软布擦拭保持干净。
冰种和高冰听着就差那么一点,价格却差一倍。关键区别:高冰的透明度更高像冰块里泡着水,而冰种更像“冻豆腐”,有细小的孔隙。不过现在市场乱很多商家把冰种当高冰卖,坑了不少人。
解决办法:用手电打光高冰的光线穿透力强,能透过去10毫米以上冰种只能透5毫米左右。
现在冰种价格高得离谱,未来会跌吗?行业预测:2025年之前冰种价格会持续上涨,因为矿区开采成本越来越高,而需求却只增不减,不过要是你买到的是注胶、染色货,那肯定要跌。
解决办法学会鉴别买真品未来才有升值空间。记住品质是硬通货永远不会贬值。
冰种原石那冷艳的光芒背后,藏着多少门道!今天聊的这些都是血泪换来的经验。下次再碰到冰种你敢说你不会踩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