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英国茶叶原是贵族享用的奢侈品。17世纪中叶后,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国,“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并已成为税收的对象。”
17世纪时饮茶风俗在英国刚刚兴起,茶叶尚未成为生活必需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在英国的消费逐渐增长,贸易规模也随之拓展。
到了166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着手在中国采购茶叶,并获取英特许运茶入境。此后茶叶贸易日益繁荣茶叶逐渐成为英国主要进口商品,对英国经济和全球贸易格局发生了深远作用。
在义芳君看来主要有四大方面的起因,不过这是一个宏大命题,义芳君在此也仅作简略探究,欢迎各位茶友们补充交流。
其一中国茶在当时尚属高级饮品,价格比较昂贵,但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前夕,经济活动比较活跃英国有相当数量的中产积极和贵族阶层,经济实力比较强。
茶叶在17世纪中叶传入英国,最初因其被视为珍稀和健康的功效而受到贵族的追捧,由于售价高昂流行范围限于贵族。
▍茶的健康效应在18世纪早期尽管英国的早餐文化中,酒仍占据主流但贵族开始上午饮茶的习惯。
随着茶叶因其健康营养特性而受到广泛认可,这一习惯逐渐在各个阶层中普及。充分体现了英国的“绅士文化”,可惜的是英国人虽酷爱饮茶但茶叶多来自于进口。
一是因为英国国土面积狭小,耕地紧张;二是英国作为一个资本老牌强国,处于世界贸易链的上游,茶叶这类资源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取。
英国人不热衷于种植茶叶,而是从全世界进口如祁红、大吉岭茶,阿萨姆茶、锡兰红茶等。
茶叶的味道并不是像糖那么简单被大众所接纳,是一种又苦又涩的树叶,能够被遥远的西方所接纳,转变了英国传统的饮食结构,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自然有其奥秘。
在17世纪初茶进入英国,英国人关于茶叶的最早登记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平户岛的代表威克汉姆致该公司澳门经理人伊顿的一封信。
茶在英国的流行不仅仅是物质消费的普及,更伴随着文化内涵的变化。英国社会逐渐舍弃了中国的茶文化中的精神追求,转而强调家庭聚饮茶所体现的亲情和温馨。
这类变化部分是由于早期茶叶推广时着重强调了其实用价值,也受到了中英文化差异的影响。
茶叶与英国社会的进展自17世纪中叶茶叶进入英国以来,贸易的本质是商品交换,欧洲人想要中国的茶叶,但是他们找不到能够用来交换的商品。
欧洲商人所带来的商品,中国人一概不感兴趣。一位英国税务官在他的《中国见闻录》中写道“中国有世界的粮食——大米;的饮料——茶;的衣物——棉、丝绸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采购一文钱的东西,”
确实。茶在英国的深入普及还要感谢。许多文献记载当时们写了大量的文章,宣传饮茶多么有好处敦促多喝茶,有的甚至说一天要喝50杯、100杯茶。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很久以来人口统计学者和医师们就已经留意到随着饮茶习惯的日益大众化,死亡率在不断下降。
随着18世纪和19世纪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展。
英国茶叶基本来自中国出口,随着世界沟通日益紧密中国出口的物品得到别国人的喜爱,其中英国最喜爱茶叶。
茶叶传入西方是有一条时间线的,并非起初就席卷起来。在十七世纪的欧洲本身就开始对中国风感兴趣,大街小巷也有很多人模仿中国功夫明星或是上海的若干习俗、话语。
这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茶在西方社会的迅速流行,与皇室和贵族阶层的偏好不无关系。茶最初被视为一种奢侈的象征,欧洲的皇室成员和上流社会人士,推崇这类来自遥远东方的神奇饮品,并将其作为一种时尚生活的标志。
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是17世纪时,葡萄牙的阿方索六世的王后凯瑟琳把茶引入了英国宫廷,从此以后饮茶在上层社会中成为一种潮流。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本土化的贵族家庭饮茶模式基本成形。
之后随着更多的贵族家庭的认可和积极参与这类家庭饮茶聚会,贵族化风格的饮茶途径得以发展和继承,最后形成英国早期茶文化的饮茶仪式。
此类贵族化的家庭饮茶仪式能够概括为以下几点: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英国人对下午茶这么执着?每天下午4点一杯红茶、一块司康饼,仿佛成了定时仪式。
不是打发嘴馋而是有钱有闲人群的“社交秀场”。说白了英国人喝的不是茶而是300年的阶级密码。
17世纪的伦敦街头茶叶比黄金还贵,那时候一磅中国茶叶能顶得上普通工人三个月工资。
这样的历史下当时的对咖啡馆的态度并不友好,17世纪60年代以后曾经几次下令限制咖啡馆的营业,甚至取缔了大量的咖啡馆。
然而喝茶则恰恰相反。在英国喝茶是一件相对私人的行为,所以喝茶就避免了大规模的发生,清除了发生思想革命的潜在危险。
可以看出。
题目考察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茶叶在英国普及的原因。
分析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