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法律笔记

逾期

分享

京东金融泄露个人信息?真相解析实测揭秘2025必看!你中招了吗?如何避坑省钱?个人信息安全指南来了!

廖静-律师助手 2025-07-03 18:30:57

你能想象吗?货没收到,钱却要还,这样的荒诞剧情正在现实中上演。从2025年3月开始,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京东被盗刷案件,受害者自发组建的维权群已经达到456人!更让人愤怒的是,即使警方已经立案认定为诈骗案,京东金融竟然还在向受害者催收欠款。

个投票链接引发的血案

任先生的遭遇。李女士被京东金融骗局诱导,通过共享屏幕泄露个人信息。案例二中,李女士接到了自称是京东金融的来电,对方声称能够帮助降低京东金条的借款利息。李女士轻信对方,从手机应用商店了“腾讯会议”APP。骗子通过该APP的“共享屏幕”功能,指引李女士输入支付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事后。

近日,笔者在知名购物网站京东上遇到了个人信息泄露的困境。经过反复确认身份证号与银行卡账户验证均成功,却意外收到提示身份被占用。进一步查询发现,自己的身份证号竟与另外两个陌生账户关联。在尝试人脸认证、提交手举身份片、再次验证个人身份证号与银行号后,最终通过联系人工客服,问题才得以迅速解决。

京东金融通讯录泄露

及起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金融服务领域。作为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之一京东金融凭借其多元化的产品布局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客户。就在企业迅速扩张的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打破了平静——京东金融被曝出通讯录泄露。

第一步:骗子会通过各种非法途径获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并冒充京东金融的客服,使用“00、+”开头的境外号码、“区号+座机号码”或手机号码联系受害者。

第二步:骗子会告知受害者其京东金条的利率或额度过高,如果不及时注销,将会影响个人征信及下一代。第三步:为了进行远程“指导”操作。

所谓的《账户安全百万保障》形同虚设,律师田军伟指出,只要警方立案书写诈骗而非盗刷,保险公司便以用户主动泄露信息为由拒赔。

催收手段则更为,用私人号码发送威胁短信的员工,经证实竟属京东金融编制。

风控漏洞成犯罪温床

深入分析发现,京东存在三大致命漏洞:实名认证形同虚设。

北京市反诈中心19日发布典型案例,支付信息被偷的。受害者点击或扫描了“投票”“”等引流链接或二维码误入钓鱼网站,输入手机号、支付密码等信息用于所谓的“身份核验”,导致信息泄露给骗子进行盗刷。

前不久,刘女士收到京东发来的催款信息,但她此前并没有用京东下单购物。

更保险理赔环节。京东附带的《账户安全百万保障》写明盗刷可赔申请时一律拒赔。

律师田军伟揭穿了文字游戏:若警方立案书写诈骗而非盗刷保险公司便咬定用户主动泄露信息。

催收手段则更。记者调查发现用私人号码发威胁短信的催收员工号竟属京东金融。

客服承认:这是经报备的工作人员。这可把王先生吓坏了,于是在4月26日,他向当地警方报案,警方也非常重视这起盗刷,立刻以“网络诈骗”立案了。

可事情到这里还没完。任先生想着自己也是受害者,就向京东金融申请保险理赔,结果京东金融以“判定为本人操作”为由,连续两次驳回了他的申请。

从那以后。如此看来,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可以是这是继京东刘强东在2018年丑闻之后,京东面临的最大的一次信任危机了。

如今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已经是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了,而且谁都不会想要自己的信息被一只无形的“黑手”偷偷的拿走,而且是在我们不知情、没经过我们同意的前提下被偷走了。

随着持续发酵,监管部门迅速介入调查。经过调查证实京东金融在获取使用者授权方面存在一定疑问,未能充分保障客户个人信息安全。

影响客户担忧

京东金融爆通讯录让广大使用者对个人信息安全产生担忧,担忧本身的泄露可能造成财产损失等疑问。

黑灰产产业链

  • 上游:通过社交平台、短视频发布“代理维权”广告,吸引债务人付费咨询。
  • 中游:伪造材料(如病历、收入证明),教唆用户恶意投诉,干扰平台正常催收。
  • 下游:赚取服务费后“消失”,用户不仅未减债,反而面临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京东金融的反制策略

技术赋能:通过大数据监测。

对此,有律师表示,按照网络安全相关法律规定,网络平台应该有保证客户信息安全的义务。如果是由于网络平台买卖个人信息,或者是管理不严造成个人信息泄露,一旦造成相应后果,平台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京东金融泄露个人信息事件真相揭秘

事实上,京东金融涉及类似诈骗及泄露信息的情况,早已不是第一次。

京东金融泄露个人信息事件真相揭秘

去年节期间。姑且不说此事的是非,起码泄露用户信息的事情,京东已不是第一次发生。

2016年,3名员工越权公司,非法获取客户个人信息9313条后出售给电话诈骗犯罪分子,导致大量京东客户遭遇诈骗。

2015年,网络版315曝光京东信息泄露,彼时,@部刑侦局发声提醒网友:由于警方收到各地群众。

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李军等3人通过北京京东世纪贸易ERP办公(服务器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非法获取客户个人信息9313条,造成北京京东世纪贸易大量客户信息泄露,并将上述信息售予他人。

虽然判决书中根据相关证据认定泄露客户个人信息9313条,但根据第一被告人李军的自认。

京东金融暴通讯录是否构成法律责任?

围绕京东金融通讯录泄露,受害者是否可以提起诉讼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之一。

从法律角度来看,该行为涉嫌违反多项法律法规,包含但不限于《消费者权益保》《民法典》以及《个人信息保》等。

假使确认京东金融存在未经许可擅自采集并滥用客户通讯录信息的情况。

针对这些质疑和,京东方面也做出了回应。

京东媒介总监康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京东一贯高度重视用户信息安全和资料保护,坚决否认泄露用户信息的情况。

他解释道,可能是某些社交网站的用户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后。

概述:京东通讯录泄露的与影响

20年月日,网络上爆出京东通讯录泄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大量京东员工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手机号、邮箱地址、部门、职位等,在网络上公开传播,甚至被不法分子用于商业用途或实施诈骗活动。

这一不仅严重损害了京东的企业声誉。

**如何避坑省钱?**

1. 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或二维码。

2. 遇到可疑电话,第一时间挂断并拨打客服核实。

3. 定期检查账户安全设置,开启双重验证。

4. 警惕“低息贷款”“免费升级”等话术。

5. 遇到异常催收,保留证据并报警。

6. 选择正规平台,避免使用不可靠的第三方服务。

7. 定期修改密码,不要使用简单重复的密码。

8. 留意账户交易记录,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9. 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轻易透露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

10. 遇到问题,及时寻求法律援助。

现在,你中招了吗?别慌,了解,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我们联系。
最新文章
随机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