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琮、璧、钺是良渚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器型。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良渚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璧是一种圆形玉器,有孔,通常作为礼器使用。钺则是一种斧形玉器,有的带有扉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冠形器 冠形器是良渚文化玉器中的一种独特器型。

良渚文化 约公元前3300-2300年 白玉兽面纹琮 尺寸:高13cm 成交价:2,500。女性贵族则随葬玉纺轮、玉璜,反映良渚社会严格的性别分工。良渚人以琮定神权,以璧祭苍穹,以钺掌兵戈,构建了最早的礼制体系。这套玉礼器被中原龙山文化继承,最终融入商周青铜文明,成为“礼仪之邦”的基因序章。2019年,良渚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向世界宣告:中华五千年文明,在此实证。

良渚文化,犹如一颗闪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璀璨星辰,距今约 5300 - 4300 年。其出土的丰富器物,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着那个遥远时代的高度文明。玉器:良渚文明的璀璨明珠 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的标志性器物,玉琮外方内圆、上大下小,由软玉雕琢而成。那精美的阴纹线刻,细腻而规整,技艺之高超令人惊叹。其中。大型玉礼器的出土,标志着礼制社会的初步形成。而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显著差异,则揭示了当时社会分化的日益加剧。此外,在出土器物上发现的“原始文字”刻划,被视为成熟文字诞生的前奏。专家们因此指出,良渚文化堪称文明的摇篮。良渚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石器时期、玉器时期和陶器时期。其中。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坠饰 该饰件1987年在余杭县安溪乡(今属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瑶山7号墓发掘出土,现收藏于良渚博物院。 整器长逾3厘米,直径不足1厘米,为垂囊形圆柱体形状,一端为凸榫,其上对钻一圆孔,另一端为圆锥形,中部阴刻弦纹将器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光素无纹。

良渚文化玉钺 良渚文化玉器玉料以闪石玉为主,出土时绝大部分都呈现出色彩丰富的外观形状,如近山区的余杭良渚遗址内出土的玉器,几乎都以不透明的白色或黄白色为外观特征,及俗称的“鸡骨白”、“南瓜黄”;而半透明的淡湖绿色或青绿色玉器,绝大多数出于上海、苏南、嘉兴等平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