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扳指,类似枪械的“扳机”,又叫韘(射)。古代拉弓射箭时为防止弓弦勒伤,在勾弦的手指上佩戴的防护器具,在春秋时期很兴盛,一直延续到大清王朝。到大清时已不单单是实用的防护器具,而成为了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用以炫耀的玉石首饰和文玩。大家所熟知的大清皇帝个个都有精美实用把玩于股掌之中的玉扳指。商饕餮纹玉韘 清素面青白玉扳指 扳指,又称“搬指、班指、梆指”,古称“韘”(shè),为骑射之具,是古人射箭时戴在大拇指上的保护工具。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到清代,白山黑水孕育的满族人,将扳指推向了巅峰。它或素面朝天、洁白温润,或雕梁画栋、纹饰繁杂,或饰以金银、用以美瓷。

紫禁城深宫藏着一件帝王日夜摩挲的宝物,它仅有拇指大小,却在乾隆帝案头独占一席之地。史家翻阅上万卷档案,发现这位盛世天子竟为它写下数百首御制诗。当世人以为帝王最爱无非书画珍宝时,真相却藏在帝王指尖——一枚玉扳指,为何让他痴迷半生。扳指古称韘,本为拉弓射箭时套于拇指上勾弦的工具,后成为套于手指上的装饰品。清宫旧藏的扳指多以质地硬滑的玉、翠为料,既可减少射箭时的摩擦力,又使拇指不易被弓弦划伤。金质扳指硬度不高,且表面的纹饰又阻碍弓弦的滑动,一般用作装饰品。几千年来,扳指的形制,出现过很多种样式。最为主要的。

赵一鹏点评:扳指在清代不同的时期,它的整个样式还有级别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清早期的时候,还处于战乱当中,当时的扳指还是以实战为主,大部分都是木制的、骨制的这一类,偶尔有玉制的扳指,它也是遵循实战的形制。那么什么时候它开始变得精美,级别达到最高呢?就是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特别对扳指着迷。

“嘉庆御用”款青玉扳指 在清代的众多文物中,“嘉庆御用”款青玉扳指以其独特的地位和精美的工艺,吸引着无数研究者的目光。这款扳指不仅代表着嘉庆皇帝的尊贵身份,更展现了当时皇家的审美情趣与工艺水平。其上的“嘉庆御用”款识,无疑是对其珍贵身份的有力证明。

清乾隆 玉扳指三枚配填漆盖盒 蟠虺纹玉韘 春秋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随着战争规模和作战方式的变化,射箭狩猎活动的减少,以及玉礼制观念的逐渐渗透,玉韘变得更加装饰化,实用削弱,而装饰性却越来越凸显。 云纹玉韘 战国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到清朝,扳指再次迎来它的辉煌。初时因重实用,大小扳指皆选韧涩材质制作。

扳指,又称“板指”“班指”或“梆指”,是清代满族男子右手大拇指上常见的短管状饰物。◇ 起源与演变 追溯扳指的起源,我们发现它源于古代的“韘”,这一演变历程在说文解字中有所记载:“韘,射决也,所以拘弦。”由此可知,韘最初是一种专为射箭者设计的,用于保护手指免受弦绳束缚之伤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