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最近刷手机看到有网友吐槽“去XX博物馆说是玉器多结果看了一天,眼睛都快瞎了感觉全国一半的玉都在这了,” 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点出了许多人参观博物馆的痛点——信息不对称,有时候明明想看个轻松愉快的展览,结果硬着头皮看了一天专业介绍,累得够呛,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顺便盘点一下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博物馆看点。
许多地方博物馆的玉器收藏,往往与其所在地区的古代文化密切相关,比如新疆的和田玉陕西的仰韶文化玉器这些地方博物馆自然就多,简单说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其实啊玉器在古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许多关键遗址出土的玉器数量确实惊人,就像现在咱们喜爱收藏纪念币一样,古人也喜爱用玉来登记关键。
tip下次去博物馆前先查查当地的历史背景,这样看展就不会一头雾水了。
真假玉器其实很好分辨。真的玉器拿在手里有冰凉感,敲击时声音清脆而假的一般手感温热,声音沉闷。
现在市面上很多“高仿”玉器技术很高,但仔细看还是有区别的。比如真的玉器会有自然的纹理,假的往往过于完美就像PS过度的人像照一样假得明显。
关键提示博物馆展出的都是真品,但市场上买玉可得擦亮眼睛。
古人认为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跟君子品格对应,所以玉器在古代不仅是装饰品,更是道德象征。
想想现在咱们喜爱用名牌包显示身份,古人就用玉器来体现自身的修养和地位。就像现在有人觉得穿某衣服显得有品位一样,古人觉得戴玉就显得有修养。
😂 现代人我的AJ鞋子;古人:我的和田玉。
玉器最怕的就是温差变化和化学物质。所以别把玉器放在暖气旁,也别用洗洁精洗。
很多老一辈人说“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虽然有点夸张,但经常佩戴确实能让玉器保持温润。就像咱们现在说“手机要经常充电”,古人觉得玉也要“经常活动”才行。
小知识玉器怕开水洗澡时最好摘下来,不然会“热胀冷缩”开裂。
基本不能!博物馆展出的玉器都是国宝级文物,手上有汗液会腐蚀玉器表面。
不过有些博物馆会设置“触摸区”,展示若干复制品让大家体验。就像现在很多科技馆有互动区一样,博物馆也在尝试让展览更亲民。
记住:看展时尽量别用手去指文物,专业一点的姿势是用手指比划“✌️”。
玉器价格主要看“种水色工”。种是指玉的细腻度水是透明度色是颜色,工是工艺。四者都好的玉器自然贵。
现在市场上一块好的和田玉籽料或许卖到几十万一克,比黄金还贵。就像现在有些人为了买限量版球鞋熬夜排队一样,古时候有钱人为了得到好玉也是拼了。
🤑 古代土豪:我的玉比你的金子多!
很多玉器背后都有传奇故事。比如和氏璧据说就是一块玉,后来被做成传国玉玺。
现在我们看甄嬛传里各种玉佩有说法,古代真是这样。一块玉或许登记了一家人的兴衰,就像我们现在用相册记录生活一样。
冷知识:古人认为玉能“辟邪”,所以很多玉器上有各种神兽图案。
看玉器展览能够记住“三看”:看形制、看纹饰、看工艺。形制是形状纹饰是图案工艺是雕刻技术。
现在很多博物馆都有语音导览,就像现在用导航一样方便。若是嫌麻烦就记住“玉器越简单越早”,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多数情况下就是几块简单的玉片。
tip:带个笔记本看到喜爱的玉器记下来,回家还能在网上查更多信息。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表达的是:博物馆确实是个神奇的地方,既能让你大开眼界又能让你累到“emo”。但只要提早做点功课掌握部分小技巧看展就能轻松很多。下次再去博物馆不妨试试这些方法说不定真能发现“半个”的玉器收藏呢!
小技巧 | 适用场景 | 效果 |
---|---|---|
提早查背景 | 看展前 | 缩减信息焦虑 |
带笔记本 | 看展中 | 加深记忆 |
用手比✌️ | 看展时 | 保护文物 |
👍 期望这些“干货”能帮你在下次看展时,少走点弯路。
Copyright ? 2000 - 202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