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哈密到贵州西江千户苗寨,跨越2000多公里,沿途风景变化超乎想象,从荒漠到梯田视觉冲击力强,苗寨依山而建木质吊脚楼层层叠叠像童话世界,这里保留着原始的苗族文化,游客不多的时候特别安静,适合发呆。
你真的理解苗寨吗?不是抖音上那几分钟而是清晨的鸡鸣、傍晚的炊烟,许多人说“商业化”其实不然,比如寨子里有3000多户人家,光靠门票怎么支撑?你想想他们也得吃饭、生活,不过确实有些表演太“赶”,但你能需求一个村寨完全不变吗?
传统生活 | 旅游项目 |
80%居民仍用木柴做饭 | 20%民宿提供标准间 |
90%妇女穿苗族服饰 | 50%表演者非本地人 |
其实数据不会说谎,你看到的是真实生活的延续,不是完全的舞台剧。
站在观景台你绝对会惊叹,1300多级梯田,像大地的指纹,斜阳下金光洒满山谷你忍不住想“哇塞”。吊脚楼是木头的爬上去时能闻到木头味,有点潮潮的但很踏实。不过有些楼确实有点旧不过这才有年代感嘛。
晚也许会听到芦笙声。那不是音乐是心跳,寨子里有200多支芦笙队,随便一个老人都能吹。更绝的是清晨鸡鸣声此起彼伏你第一次觉得“吵”能够这么有活力。就像我闺蜜说的:“这比闹钟管用多了。”
你一定要摸摸蜡染布料,凉凉的有花纹。当地人说“冰裂纹”摸上去真的像冰裂开的感觉。还有米酒甜得发腻但喝下去暖暖的。记得我喝多了结果走错人家,哈哈幸好人家好客。其实这类小尴尬才是旅行的味道。
比如有游客拍视频说“这舞蹈不正宗”,其实那是个60岁的阿婆,她跳了一辈子。你想想她需要向谁“证明”正宗?不过确实有些年轻人已经不会说苗语了,这让人揪心。其实这或许是所有民族村寨都要面对的难题。
买银饰时老板娘说“300”,你说“50”最后150成交。其实这类对话在寨子里很常见。有个外地游客直接说“太贵了”,结果被老板笑着摇头。你突然理解这不仅是买卖还是文化交流。就像我妈妈说的“钱是次要的心意才要紧。”
你或许将会觉得苗寨在“变味”,其实它在“进化”。比如去年开了3家民宿学院,教年轻人经营,还有5G覆盖了核心区但信号不好哈哈,不过核心还是文化。就像寨子里的标语“留得住乡愁记得住未来。”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旅游。
你或许将会问值不值得来?数据说去年游客量增长15%但满意度下降3%。不过我更关心你的感受。你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才是答案。其实旅行就是找本身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