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 > > 正文
20257/10
来源:王洋波-档口老板

抱玉入楚国,这宝玉到底是谁的?(揭秘解密)

字体:

抱玉入楚国,这宝玉到底是谁的?(揭秘解密)

最近真是一肚子火🔥!就因为一个破玉器,家里差点开战。我表哥从外地捡回来一块自称是"传家宝玉"的东西,说是祖上传下来的,结果我姑妈非说是她娘家陪嫁的,我爸又跳出来说是当年他给的,三个人吵得不可开交,饭都吃不成了。这让我想起那句老话"抱玉入楚国,这宝玉到底是谁的?"。这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今天咱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关于宝玉归属的几个常见疑问

1. 祖传玉器到底算谁的?

祖传玉器这事儿,法律上有个说法叫"继承"。简单讲就是长辈去世后,所有子女都有权继承。但现实中往往不是这么简单。比如我表哥那个玉,如果是爷爷奶奶传给父亲的,父亲再传给表哥,那表哥就有优先权。但如果是爷爷奶奶直接传给表哥,那姑妈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关键是得有证据,比如遗嘱、登记记录什么的。没有证据的话,就得按"平均分配"原则处理,这往往会导致玉石被分割,那就没意思了。记住一点:**法律讲证据,亲情讲良心**。🤔


2. 为什么玉石这么容易引起纠纷?

玉石纠纷多,主要因为三个原因。第一,玉石价值高,动不动就几十上百万,谁不眼红啊?第二,鉴定难,专家说值钱就值钱,说没价值就没价值,全凭一张嘴。第三,情感因素重,很多人把玉石当传家宝,觉得是家族荣誉的象征。就像我表哥那个玉,姑妈说是她娘家的"根",我爸说是他奋斗的"见证",表哥说是他"捡漏"的幸运。这事儿闹到 发现大家争的根本不是玉本身,而是背后的情感价值。💔


3. 古玉和现代玉有什么区别?

古玉就是清朝以前的玉,现代玉就是现在的。区别大了去了!古玉有历史感,有故事,有文化价值,但工艺可能粗糙;现代玉工艺好,但历史价值低。鉴定上,古玉要看包浆、沁色、工艺特征,现代玉主要看质地、雕工、证书。我表哥那个玉,专家一看就说"现代仿古",气得姑妈差点晕过去。关键点:**古玉讲历史,新玉讲工艺**。鉴定古玉最好找有CMA资质的机构,不然容易被忽悠。😅


4. 玉石鉴定证书到底靠谱吗?

鉴定证书这东西,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靠谱的证书能证明玉石成分,但价值评估就靠不住了。我表哥的玉有证书,但专家说"证书只能证明是真玉,不能证明价值"。为啥?因为证书不评估市场价值,只做成分分析。更坑的是,有些机构可以出"定制证书",你想让玉值多少,他就写多少。记住:**证书看资质,价值看市场**。找鉴定机构时,一定要看清楚是不是有认可的资质,别被"山寨证书"坑了。🤷‍♂️


5. 家族玉器应该怎么处理最公平?

处理家族玉器,最好的办法是"立规矩"。比如我们家现在就定了:有明确继承人的归继承人;没明确继承人的按子女平均分;特别珍贵的可以轮流保管,但收益共享。我表哥那个玉最后是这样解决的:姑妈承认是表哥发现的,表哥承认价值是父亲评估的,我爸承认是姑妈提供了线索,最后三家平分价值,轮流保管实物。这样大家都没话说。关键是:**提前沟通,立下规矩**。不然等真闹起来,玉石可能就碎成八瓣了。💔


6. 为什么人这么看重玉石?

人爱玉,有几个原因。第一,玉有文化象征,古代就认为玉有德行;第二,玉能传家,不像房子可能拆迁;第三,玉能升值,是个不错的投资。我奶奶就常说"玉能养人,人也能养玉",虽然有点玄乎,但确实有道理。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不爱玉了,觉得老气,但老一辈人还是喜欢。关键点:**玉是文化符号**,它代表的不只是石头,更是人的情感寄托。🌟


7. 被误会的"传家宝"价值多少?

传家宝的价值,往往被高估。我表哥那个玉,姑妈说是"价值连城",我爸说是"几万块",专家说是"几千块"。最后成交价是8000,三家分了各2600。这事儿告诉我们:**传家宝不等于传家值**。很多所谓的传家宝,在市场眼里就是普通商品。鉴定时最好请第三方评估,别听亲戚朋友瞎吹。记住:**市场价才是真价**。不然最后可能连饭钱都不够。😂


8. 如何避免玉石纠纷?

避免玉石纠纷,有四个招数。第一,做好登记,记清楚谁买的、多少钱、什么时间;第二,立下协议,写清楚归属和继承方式;第三,定期评估,防止价值变化引发矛盾;第四,保持沟通,别等矛盾激化再说。我表哥他们最后就是立了协议,每年评估一次价值,三家轮流保管,这样大家都满意。关键点:**预防大于治疗**。与其等纠纷发生,不如提前做好规划。👍

结语

玉石纠纷看似是财产问题,实则是情感问题。处理这类事情,法律知识很重要,但亲情沟通更重要。记住,宝玉虽好,但家和才能万事兴。希望大家的"宝玉"都能找到它真正的归宿,而不是碎在争吵中。💖

精彩评论

头像 郭涛刚-翡翠矿工 2025-07-10
楚国的镇国之宝为何叫“和璞”?又叫“和氏璧”?和氏璧的来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就是著名的“卞和三献宝”。唐代诗人李白对卞和的遭遇非常同情,还写下了“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千古名句。其实,这个故事最早见于韩非子。唐代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 习文昭手绘传国玉玺(据说是王莽时期的帝王玉印) 历史沿革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头像 徐杰伟-翡翠爱好 2025-07-10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C. 玉璜D. 夔龙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B. 和氏璧 诗句“抱玉入楚国”“三献君”直接关联春秋时期卞和三献和氏璧的历史典故。卞和发现玉璞后,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均被质疑为假,直至楚文王时剖璞得璧,命名为“和氏璧”。诗中“三献”对应卞和献玉三次的经历。
头像 徐军英-珠宝商 2025-07-10
解析:“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翻译为:卞和献玉,反遭怀疑和酷刑,古今知之。虽然三度将宝玉献给楚王,但宝玉被弃置不采用。卞和献玉的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看见有凤凰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楚文王听说后,便命人去将石头剖开,果然得到一块宝玉,这便是“和氏璧”了,楚文王念卞和忠心,封其为陵阳侯。“和氏璧”则被楚文王命玉匠雕成玉璧,作为楚国的镇国之宝,收藏于楚国宫室之中,一代代流传了下来。楚怀王时“和氏璧”流落赵国,具体过程却有两种说法 “和氏璧”作为楚国镇国之宝。
头像 涛-翡翠商人 2025-07-10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秦朝以后对于和氏璧的记载 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壁”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其三十六)便有“抱玉人楚国,见疑古所闻。一波三折的献玉都受到了惩罚的卞和伤心欲绝,在荆山之上抱玉而哭,苦得血泪俱下,终于感动了楚国的第三位君王楚文王,楚文王让人将石头剖开,果然从中得到一块宝玉,楚文王又让人将其雕刻成玉璧,作为镇国之宝,收藏于宫中,这便是和氏璧的整个历史源流。和氏璧在进入秦国之前。
头像 朱敏辉-档口老板 2025-07-10
后人对此也多有认同。西晋的傅咸在玉赋中说:“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李白古风也感叹:“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千载之下的共鸣,仿佛也是对韩非悲愤喟叹的回应。 不过,我们也还是能看到希望的:毕竟,在卞和泣血的背后,还是有稀世宝玉的石破天惊!这也让我们坚信,即使是在真理失声的时候,一个人也要坚持理想,心存光明。
头像 章强-翡翠投资 2025-07-10
相传很早以前的和氏璧是什么样子的呢?和氏璧最初的一种说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卞和的楚国人,在山中偶然得到了一块璞玉,心中很是高兴,他决定将宝玉献给楚国的楚厉王和楚武王,可惜这两位楚王在玉器方面认识不足,以为他是哗众取宠,下令将卞和断其双足作为处罚,楚文王在荆山下看到抱玉痛哭的卞和。
头像 袁致远-档口老板 2025-07-10
历史上最传奇最具争议的一块宝玉一定是和氏璧了。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可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
【纠错】 【责任编辑:王洋波-档口老板】

Copyright ? 2000 - 2028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33019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