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前两天去古玩市场看到个老汉拿着块玉,对着打孔处指指点点说这螺纹一看就是老物件,我当时就懵了这螺纹还有啥说道?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古玉的打孔螺纹特征是鉴定真伪的关键依据之一,这年头假货太多一不小心就踩坑,所以掌握这些特征还是挺有用的,下面就来聊聊这方面的知识点,期待对大家有帮助。
古玉打孔螺纹主要有对钻、单钻、拉丝三种类型,对钻就是两头钻中间留个台阶;单钻就是一头钻到底;拉丝则是用线慢慢磨出来的孔。
对钻孔最常见老物件上经常能看到中间有个小平台,这就是对钻留下的痕迹。单钻孔比较少见因为古代工具有限单钻需要很大的力气和耐心。拉丝孔则是最原始的工艺,看起来比较粗糙但很有年代感。
记住对钻孔中间的台阶是关键特征!
螺纹深浅反映工艺水平和年代,深螺纹常常是手工钻需要大力气;浅螺纹或许是后期修复或机器加工。
古代工具落后钻孔需要很大的力气,所以老物件上的螺纹多数情况下比较深。而且手工钻会有不规则的深浅变化,这是机器做不出来的。假使你看到螺纹又深又均匀,那就要小心了或许是现代仿品。
深螺纹还或许因为长期佩戴摩擦而变浅,这也是判断真伪的一个参考因素。
间距不均匀的是老物件,间距均匀的或许是仿品。古代钻孔是手工操作很难保持一致。
老物件上的螺纹间距常常是不规则的,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疏,这是因为古代工匠手工操作,难以像机器那样精确控制。而现代仿品为了追求"完美",往往会把螺纹做得间距均匀,看起来反而假。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某些特定时期的工艺会刻意追求均匀,所以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其他特征综合判断。
螺纹形状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三种。圆形是现代钻椭圆形是古代对钻不规则形是拉丝。
古代对钻孔因为两头的钻头或许不完全重合,所以孔径呈椭圆形这是关键特征。现代机械钻孔则是标准的圆形,拉丝孔则形状各异因为是用线慢慢磨出来的,没有固定形状。
老物件上的螺纹还会因为长期佩戴而变得模糊不清,这也是真品的一个特征。
螺纹形状 | 可能年代 | 工艺特点 |
---|---|---|
椭圆形 | 古代 | 对钻工艺 |
圆形 | 现代 | 机械钻孔 |
不规则形 | 远古 | 拉丝工艺 |
老物件螺纹边缘粗糙有毛刺;仿品边缘光滑,甚至有抛光痕迹。
古代工具落后钻孔时很难做到边缘平滑,所以老物件上的螺纹边缘一般比较粗糙,甚至有明显的毛刺。而现代仿品为了追求"完美",往往会把边缘化解得很光滑,甚至有抛光痕迹这是明显的造假特征。
老物件上的螺纹边缘还可能因为长期佩戴而磨损,这也是真品的一个特征。
新石器时代:拉丝孔;商周:对钻;汉代:单钻;明清:机械钻。
不同朝代的工艺水平不同,所以螺纹特征也有明显区别。新石器时代工具落后只能用拉丝工艺;商周时期着手采用对钻;汉代技术进步,出现单钻工艺;明清时期则着手利用简单的机械钻。
通过螺纹特征能够大致判断玉器的年代,这也是鉴定真伪的要紧依据之一。
自然磨损均匀仿品磨损不自然。长期佩戴的玉器螺纹会均匀磨损。
老物件经过长期佩戴螺纹会自然磨损,这类磨损是均匀的看起来很自然。而仿品的磨损痕迹一般不自然,可能是人为做旧也可能是机械磨损,与自然磨损有明显区别。
老物件上的螺纹还可能因为长期埋藏而出现钙化现象,这也是真品的一个特征。
记住:自然磨损是均匀的做旧磨损是局部的。
综合判断:看深浅、间距、形状、边缘、磨损等多方面特征。
判断古玉真伪不能只看螺纹,需要综合判断,首先要看螺纹的深浅是不是恰当,古代工具落后螺纹常常比较深。其次看间距是不是均匀,手工操作很难保持一致。还要看形状是否自然边缘是否粗糙磨损是否均匀等。
记住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相对的特征,多看多学才能增强眼力。
总结一下:深螺纹、不均匀间距、粗糙边缘、自然磨损这些都是真品特征,而浅螺纹、均匀间距、光滑边缘、做旧痕迹则可能是仿品。这些只是参考鉴定古玉还需要综合其他特征和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