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嘿哥们儿姐们儿!今天咱唠唠玉石圈里的“美丽陷阱”——假皮,这玩意儿听着玄乎其实就跟菜市场里注水的猪肉一样,防不胜防,我是玩石头多年的“过来人”,今天就掏心窝子给你捋捋怎么擦亮眼睛,别让那诱人的“皮色”骗了你。
简单说假皮就是人为做上去的颜色,目的就一个让本来没啥价值的石头,看起来像籽料、像有皮色的好料子,这招儿狠啊,成本低见效快坑的就是那些经验不足、又贪图便宜的朋友。
前年我有个朋友叫老王,就是个例子,他看上了一块“开门红”的料子,皮色那叫一个漂亮红得像要滴血似的,价格也“恰当”,一激动就买了回家一加工嚯!里面跟外面简直判若两世,质地粗糙颜色也差远了,那滋味真叫一个“哑巴吃黄连”,所以啊便宜没好货这话,在玉石圈有时候真不是盖的。
自然皮色的形成是漫长的地质作用,颜色会渗透进玉肉里有深有浅,过渡自然边缘模糊。而且颜色分布不均匀有浓有淡有过渡色。
假皮呢?颜色往往很“贼”要么贼亮,要么贼均匀。就像你用油漆刷墙那颜色“贼光贼光”的,看着就不自然。而且颜色多数情况下浮在表面,像一层“壳”用指甲稍微刮一下(留意别太用力伤到真玉),或用细砂纸轻轻蹭一下,掉色的十有八九就是假皮。我之前买过一块皮色很漂亮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拿放大镜一看颜色跟玉肉是拆开的,一碰就掉渣直接PASS了。
自然皮壳尤其是籽料,摸上去往往比较细腻、温润,有点像摸婴儿的皮肤或有点“涩”但不扎手。这是因为长期在河床里滚动,被砂石磨砺过。
假皮呢?许多是用染色剂、化学药品或胶水做出来的。摸起来或许感觉发“粘”、发“腻”,或有种“塑料感”。有的假皮表面还或许残留做色时用的化学物质,感觉不干净,你想想真玉摸着是“玉”润的,假皮摸着是“漆”滑的,手感差许多。
这个方法有点“损”但有时候挺管用。特别是新做的假皮或是用化学方法染色的,你凑近了闻闻特别提示:闻的时候保持距离别吸太猛假若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学气味,比如像油漆味、胶水味,那基本就是假皮无疑了,真玉尤其是老坑的有时候会有种独有的“土腥气”或“矿味”,但绝不是化学品的味道。
有一次我在一个摊子上看料子,那皮色诱人得很。老板看我犹豫就非让我摸。我一摸觉得有点不对就凑近闻了闻一股淡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有点像劣质油漆,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没要后来证明我的直觉是对的。
染色假皮:最常见。用酸性或碱性染料把颜色强行“烧”或是“泡”到石头表面。此类颜色浮不自然易掉色。
胶合假皮:在石头表面涂胶然后把有色矿物粉末或是色浆压进去,形成一层“皮”。此类摸起来或许发粘用小刀或硬物能刮下粉末。
烤色假皮用高温烘烤让石头表面发生颜色变化。此类颜色一般比较死板,缺乏层次感。
贴皮假皮:直接用有色纸张、布料或塑料膜贴在石头表面。这类最low但也不乏有人上当,用水一泡或是用手一撕就知道了。
有时候假皮做得太逼真,单靠肉眼和手摸也难分辨。这时候仪器检测就是终极武器了。比如查尔斯滤色镜、紫外荧光灯,甚至更专业的光谱仪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识别。不过这些设备价格不菲一般人没必要买,去专业的鉴定机构送检就好。
玩玉,玩的是心境是乐趣。别让那些“美丽陷阱”毁坏了这份美好。掌握部分基本的辨别方法,保持警惕心,多学习多实践,咱们就能少吃点亏多捡点漏!
记住眼见不一定为实手摸也要多动脑。 期望这篇文章能帮到正在路上的你,祝大家都能淘到称心如意的宝贝,😊
序号 | 识别要点 | 留意事项 |
1 | 颜色自然过渡不均匀 | 留意浮色、掉色 |
2 | 手感温润、细腻 | 警惕粘腻、塑料感 |
3 | 无刺鼻化学气味 | 小心劣质染色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