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条新闻说有人花了大价钱买了个所谓的“玉牌佛像”,结果专家一看直接笑不活了,这玩意儿怎么看都像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产物,但卖家愣是吹成了“千年古董”,价格高得离谱。这事儿让我想起自身前阵子差点被一个“高仿青铜器”骗了,真是细思极恐。现在收藏圈水深得很普通老百姓想玩点古董,一不小心就踩坑emo了😭。
玉牌和佛像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硬凑在一起就很奇怪,佛像讲究的是宗教神圣感,玉牌在咱们这儿更多是文人雅士把玩的物件,这两者放一起就像“关公战秦琼”,怎么看怎么别扭。
分析传统佛像多用青铜、石材制作,很少用玉料。玉牌是咱们的特色,讲究温润内敛跟佛像的庄严感根本不搭。此类“混搭”大概率是现代人瞎凑合的产物,要么就是仿古作假的手法。
现在市场上很多“古玉”看着包浆厚重,其实是用化学药品迅速做旧的。
分析真古玉的包浆是岁月自然形成的,摸起来温润有层次感。假包浆摸起来要么过于光滑,要么像抹了油还或许有一股刺鼻的化学味,记住真古玉越盘越亮假古玉越盘越油。
佛像有自身的一套规范,比如佛像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严谨条例的。
分析:真正的佛像鼻子要像如意,耳朵要像新月的形状手指要像竹笋……这些细节现代人很难模仿得精准,要是遇到五官比例失调、衣着奇怪的“佛像”,基本能够判断是假货。
很多卖家会说“沁色越杂代表越古老”,其实不然。
分析:真古玉的沁色是有规律的,比如土沁是黄色水银沁是黑色,铜沁是绿色,假沁色往往颜色混乱深浅不一还或许看到明显的酸蚀痕迹,记住:沁色是自然渗透不是泼上去的油漆。
现在高科技仿古技术很厉害,但总有破绽。
分析:看佛像的眼睛。真佛像的眼睛是“活”的,有神采;假佛像的眼睛要么呆板,要么像两颗玻璃珠。 佛像的衣纹假若是用模具压出来的,一定很僵硬真佛像的衣纹是随身体起伏自然变化的。
现在很多假货都配有“权威证书”,但证书也或许是假的。
分析:证书要看细节!比如公章是不是模糊的?鉴定人的签名是不是复制的?正规证书会写明鉴定日期、编号,甚至有防伪标识。记住:证书比藏品还贵的多半有猫腻。
收藏圈有种“皇帝的新衣”心理,大家都说真就没人敢说假。
分析:有些人买假货是为了“面子”,怕承认本身被骗。还有些人是“砖家”带偏了节奏,比如某个专家说这是“国宝级”,其他人就跟着抢。记住:收藏是玩真东西不是玩关系。
收藏圈水深但也不是完全无解。
分析:收藏不是投机是文化爱好,多去博物馆看看真品多跟行家交流比买一堆假货强多了。记住:收藏的乐趣在于欣赏不是赚快钱。
真品特征 | 假货特征 |
---|---|
包浆自然有层次 | 包浆单一或过于油腻 |
佛像细节精准 | 佛像比例失调 |
沁色有规律 | 沁色混乱无章 |
😅收藏这事儿真的需要多长几个心眼,现在技术这么发达假货做得越来越真但只要咱们多学点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不容易上当。记住那句老话:“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最后期待大家都能擦亮眼睛,别让那些“迷惑行为”骗走咱们的血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