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最近跟几个茶友聚会聊到普洱茶饼的时候大家都一脸懵逼:“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有人说是机器压的有人说是手工做的还有人神秘兮兮地说“反正挺复杂的”。结果呢?一桌人吵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说实话我以前也是一知半解直到最近专门去了解了一下,才发现这中间的门道还真不少!今天就来跟大家唠唠,普洱茶饼到底是怎么诞生的顺便解答几个大家最关心的疑问。
了解了普洱茶饼的制作过程后我发现大家对这个过程其实有很多疑问。下面就挑几个最常见的,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
普洱茶饼的原料主要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这种茶叶叶片肥厚,内含物质丰富适合后期转化。不是所有茶叶都适合做普洱,必须是特定品种的茶叶才能有那个独特的陈香。而且,现在市面上很多茶饼还会标明是哪个山头的茶,比如布朗山、易武等,这些地方的茶叶品质确实更好,价格也更高。我个人觉得,原料决定了茶饼的“底子”,好的原料才能做出好的茶饼。
压成饼状主要是为了方便运输和存储。在古代,茶叶需要从云南运到很远的地方压成饼状不容易碎,也节省空间。而且压紧后茶叶与空气接触面积小,转化速度慢可以更好地保持茶叶的品质。现在虽然运输方便了,但压饼的传统被保留了下来,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我个人觉得,茶饼的形状也很有仪式感,每次撬开都像是在开启一个小惊喜。
杀青就是用高温停止茶叶的发酵过程。这一步非常关键,假使杀青不到位,茶叶容易变味;假如杀青过度又会影响口感。传统上是用手翻炒,现在很多用机器。我个人觉得,手炒的茶叶更有“人情味”,但机器炒的更稳定。杀青的火候掌握全凭经验,老茶师一看一摸就知道行不行,这绝对是门手艺活儿。
渥堆是熟普洱特有的工艺,就是把茶叶堆在一起加湿加温促进发酵。这个过程会产生很多微生物,茶叶的颜色会从绿色变成黑褐色,口感也会变得醇厚。渥堆时间一般需要45-60天,期间需要人工翻堆,控制温度湿度。我个人觉得,渥堆是个神奇的过程,就像变魔术一样,看着茶叶慢慢“发酵”,心里特别好奇。不过渥堆技术要求高,搞不好容易产生异味。
茶饼上的印记主要是为了区分厂家和批次。不同的茶厂有不同的标志比如“大益”、“下关”等。印记也有艺术性有些做得特别精美。而且,印记的质量也能反映茶饼的品质,好的茶饼印记清晰、边缘整齐。我个人觉得,茶饼上的印记就像它的“身份证”,每次看到都忍不住研究一下。现在有些茶友还专门收集不同印记的茶饼,当成一种爱好。
包裹主要是为了保持茶叶的湿度,促进发酵。在干燥的环境下,茶叶容易变干影响口感。包裹后,茶叶可以缓慢转化,形成独特的风味。而且,包裹的材料也很讲究,有些用棉布,有些用纸,透气性不同,效果也不同。我个人觉得,这个包裹的步骤很有仪式感,就像给茶叶穿上了“衣服”,特别温馨。
干仓就是自然存放,湿度低,转化慢,茶味更清爽;湿仓是人为加湿,转化快,茶味更醇厚但容易有霉味。现在很多茶友喜欢干仓茶,觉得更自然。我个人觉得,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关键是控制好度。湿仓倘使控制不好,容易发霉,喝了对身体不好。所以现在很多茶厂都倾向于干仓存放,更安全。
因为茶饼压得很紧实,而且茶叶之间相互粘附。撬茶是个技术活,要用专门的茶针,顺着茶叶的纹理慢慢撬。倘若用力过猛,容易把茶叶弄碎;假使手法不对,又撬不开。我个人觉得,撬茶的过程特别有挑战性,每次都像解谜一样。现在有些茶饼做得太紧了撬起来特别费劲,让人有点抓狂。
通过了解普洱茶饼的制作过程,我发现这真是个复杂又有趣的过程。从选料到压制每一步都有讲究。现在想想,我们平时喝的茶饼,背后竟然有这么多的故事和工艺。下次再喝普洱茶的时候,不妨多观察一下,感受一下这杯茶背后的匠心。你们觉得呢?